法國之旅從PAUL開始。
抵達巴黎隔天的一早,到東站搭火車前往史特拉斯堡,先遇一個好心的中國移民老先生領路,直接把我們從地鐵站帶到了火車月台,確認了方位後,心情大篤定,見著了車站裡的PAUL,立馬展開了「死光觀客模式」,相機、手機全出動,大景、小物、店員、麵包,通殺。
幾天後我們就明白,當時給了PAUL過多的熱情。往後,幾乎每個大小車站都等在那裡的PAUL,再沒獲我們稍稍停腳或是多瞥一眼。
無論當地的朋友怎麼說:「PAUL麵包是巴黎最低等!」、「就是法國的怡客水準!」沒有親自比評過,也很難信服。吃了十幾天的法國麵包下來,倒不是說PAUL水準差,而是法國的麵包平均水準太強了,像陳金鋒打大聯盟一樣,鋒炮非弱者、是大聯盟的巨炮太超過。
在史特拉斯堡,第一次嚐到了所謂讓人銷魂的法國baguette。一早要前往聖母大教堂的路上,再遇貴人,這回是咱台灣的同胞女士,因為工作派駐到德國,獨自揹著登山包到與德國僅隔萊茵河比鄰的史堡度周休,她手上拎著條棍子推薦說:「這是家百年老店,好多當地人買,我一連吃了二天。」
拐了個彎,我們找到在橋旁那個超迷你卻又精巧的麵包店,上面寫自1279年起開店。歷史是最強的觀光催化劑,只有五坪大小的店面,擺放著的麵包和小小甜點,看來似乎都因著時光風化得韻味難抵。
我們買了兩根棍子和可麗露、布朗尼等甜點,迫不及待,一出店門口,立即扒開了棍子分食,「哇~哇~哇~」六張口整齊畫一地發出驚嘆,外皮酥脆、內心棉軟只是這根棍最基本的條件,完全兩極的皮與心,還能緊密黏合、不落屑片,才真是厲害,吃過一回,再回不到PAUL的懷抱。
可麗露則有著濃濃的酒香和QQ口感。法國的可麗露嚐起來都像紅磨坊裡的舞孃,一點也不是清純的甜美,反而有一點醉人的狂野。
之後,在瑪黑區餐廳Le Carre des Vosges裡、在蒙瑪特一家貼著奪得巴黎麵包比賽冠軍剪報的麵包店裡、在法國友人招待的ST Germain en laye當地不知名麵包店裡,我們又嚐到了「哇~哇~哇~」等級的baguette。
要比出哪家的棍子最厲害,根本不可能。每個法國人心中,應該都有一個自己獨鍾的Baguette,在大街小巷、在公園車站,每個人腋下、袋子裡,都挾著一條棍子,是最尋常又最有味道的法國景色。
但此行讓我最感動的麵包朝聖,仍是普瓦蘭(Poilane)麵包店。找它位在瑪黑的分店,小小一家,陳列了製作百年仍不改其色的兩公斤重、以有機小麥和布列塔尼的海鹽用柴火爐烘焙的歐式麵包,不同上述以賣baguette為主的麵包店幾乎都是長長人龍,店面有點冷清;一口咬下,明顯有點酸味的滋味,也不如白麵包那樣討好。
然而正如同那沈重而巨大的麵包一般,普瓦蘭(Poilane)是全球最有份量的麵包店,它把麵包提升到一個超越食物的境界,看到印在麵包上大大的「P」字,就不由得讓人肅然起敬。
普瓦蘭麵包店瑪黑分店
Le Carre des Vosges
史特拉斯堡百年麵包店
巴黎東站--PAUL麵包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