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我們同事找到了《不能沒有你》裡真實的武雄(基於媒體的虛榮心我必須強調,《聯合》晚了半個月還登上頭版),我喜歡他那般坦率自然地談起真實的「妹仔」時這麼說:「和她混熟一點,話多的不得了啦!」一點也不像電影中自閉、看電影時「妹仔」一開始說:「這好像是我們的故事」、看完後說:「這應該不是我們的故事。」
看完那篇稿子時,我眼中充滿小太陽閃著金光,這世界若有任何振奮人心之處,就是有些人擁有不會被黑暗和陰鬱吞噬的樂觀能量,得以擊退所有自以為是的憤世嫉俗。
但這未絲毫減損我對《不能沒有你》這部片子的感動和正面評價、更不懊悔看這部片時為它流下幾乎可以瞎眼的淚水。
我看這片不斷地流淚,是因為心虛和慚愧。
這片子不是紀錄片,除了開場中跳天樓的場景,主角的背景和身處的情境多數是創作者的思想傳遞。故事不是百分百的真實事件,但當中陳述和指控的「社會不公」,底層者在社會生存就如同被丟下海底的輪船維修工般,只能依靠簡陋的空氣管子維持呼吸,當那條維持呼吸的管線被壓迫、讓生存都受威脅時,這社會的看守人,卻對這些海底下的、無足輕重的人,選擇冷漠以對的現象,卻真實無比。
「不能沒有你」,更直接的意思是「我只有你」。在那個世界中,沒有人將他們放在眼裡,制度不為他們計設、法律不為他們訂定、媒體的鏡頭也不會對向他們—除非他自殘擄女跳天橋。那個世界中,武雄父女,就只有彼此。
我很篤定的這麼說,因為我也算身處「看守人」的一環。
我邊看著拿出身上大半現金買了水果籃、一身破爛、一臉無知,在內政部前想堵立法委員的武雄,如何被記者以不屑神情敷衍著說:「我們是政治線、你去找跑社會線的。」的畫面;一邊想像,若是我或同事們接獲武雄的投訴爆料信,也極可能以不以為然的語氣回覆:「戶政事務所處理一切合法,並無不妥,建議不處理。」或者是:「否定親子關係之訴非基層戶政事務所權限,建議轉相關中心處理。」是的,冷漠、推拖、正義貧乏,媒體記者不少於基層公務員。
我反省著,十幾年來,曾間接把多少個「武雄」推上了天橋那條不歸路?而這些沒有背景、管道、知識、人脈的武雄們,唯一可求助的對象,其實也只有應該沒有門檻的媒體。
這些年來,媒體像夕陽產業,大家急於搔首弄姿、塗脂抹粉博君一顧,圈內人一昧自怨自哀、圈外人猛批膚淺白爛。但事實上,媒體最大的危機,不在誇張、腥色、煽情,而是來自於媒體工作者愈來愈冷感,這冷感或許是來自本身體質、或許是對大環境消極的抵抗,即便見社會不平也只便宜行事找學者專家痛批兩句就算「為民喉舌」、交差了事,鮮少有真要追根究底挑戰或剷平那不平之處的熱情和正義。
即便是八八水災,一樁世紀浩劫真實上演在眼前,我每天仍會接到許多不帶情感的回報,將不知家在何方、未來如何走下去的災民心聲,與排不到周年慶限量包民眾的牢騷等同視之。原本應由下而上的發掘、變成由上而下的指令,冷性的惡性循環,讓新聞都少了點真誠和理想,讓所有的大報都變成小報。
前不久,台中巿長胡志強在主管會報公開鼓勵員工應該都去看《不能沒有你》,避免公務人員的冷漠、無情、官僚對社會造成的傷害,會議上卻有人擔心八八水災還未平復,不宜從事看電影的娛樂以免自找麻煩,對照電影,還真是諷刺。但不只是公務人員,媒體老闆也應該招待報社員工去看這片:因為這個世界,不能沒有,記者,的熱情。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