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瓊斯盃中韓大戰,1983年)

 

亞洲盃女籃賽落幕了,中華女籃拿了個第四,沒達成設定要搶下奧運門票的目標;上月底,國內的男子SBL冠軍賽也鬧哄哄打完,野獸派打敗了少俠風,台啤的「態度」成話題。但即便攸關奧運門票,亞洲女籃賽打起來沒人期待、輸了球也沒人毒舌;SBL爆滿的場子,觀眾也不過兩、三千人,看在曾經歷動輒十多國參加的瓊斯盃全盛時期、恭逢可容納12千人的中華體育館尚未灰飛煙滅之前的我眼中,反而有股說不出的淒涼。在那遠古的上個世紀,這島上的籃球氣息,從「態度」到「熱度」,都比起現在狂放、盛大得多。

 

好像是小學一、二年級的時候,遇上第一屆瓊斯盃,跟著爺爺和舅舅的家裡男人們看球,竟然就這樣給迷上了;自此,每年夏天,就癡癡守在深夜裡等看瓊斯盃。有時碰上颱風、停電,轉播斷斷續續,點著蠟燭死守沒電的電視機,被大人罵到臭頭,還是忸得不願上床去睡。

 

 

(早年瓊斯盃動輒10多國與賽)

 

更大一點兒,上了國中,不僅放學後、放假日,大太陽、大雨天,考試前、考試後,都泡在籃球場;等到暑假快來了,就拚命「攢」零用錢-所謂「攢」,就是不時去摸摸媽媽裙子口袋有無剩餘的零格子,為的就是存錢去看瓊斯盃。但那個年代,父母上身也沒太多餘錢可「摸」,小孩子行動又受限,也只有一次和同學達成去現場看球的心願。

 

那一天,到了中華體育館的現場,真是一片人海,即便提早了兩個小時到場,票卻早已賣完,黃牛像拿毒蘋果的巫婆,拿著黃牛票來誘惑我們,我們像經歷天人交戰樣掙扎,花了當時對我們猶如「天價」的五百元,買下球票,興奮地進場,看男子隊的傳統中韓大戰;沒想到,那一場就是瓊斯盃史上有名的曾增球和李忠熙幹架,球賽遭没收的未完賽。我們散盡了全身家產,竟然連一場球賽都沒看完。

 

(1983,瓊斯盃)

 

在那些個瘋籃球的記憶裡,第一個令我崇拜的偶像是國泰隊的力英美。她老是綁著兩條辮子,人如其名,身形壯碩,投籃優美,那時還沒有「三分球」的規則,她的中距離跳投像子彈,切到罰球線左右就快速出手,然後十拿九穩,是我第一個對「帥」的具體感受。因為這樣,開始死忠支持國泰女籃。接下來是徐雪珠,也是紮著兩條長長的辮子,能切又能投,還遠征到瑞典打球,若在現在炒新聞的方式,也是個閃亮亮的「台灣之光」。

 

 

(徐雪珠曾到瑞典打球)

 

再來是覃素莉,她的出現,讓向以出色前鋒和後衛為特色的國泰,轉形成強大的中鋒製造機。現在有時也上電視當球評的她,已被尊稱為「覃老師」。但對我而言,她永遠是那個被喻為「台灣朴贊淑」的天才籃球少女,修長的身材、協調的身手、柔軟的手感和甜美的笑容;然後是蔣憶德、鄭慧芸一代代接下棒子。當然錢薇娟是另一個異數。

 

 早年亞東隊的馬莉娜和華航的黃玉蘭,是我心中另外兩個巨星。跑得不快、動作不靈敏、長得斯文秀氣的馬莉娜,怎麼看都不像個運動員,但什麼位置、什麼姿勢,就是能把投放進籃框裡,我甚至覺得,她是中華女籃最後一個令人放心的射手。黃玉蘭球風完全相反,算是女籃最早的慓悍球風的代表,才17 4公分 的身材,現在當前鋒都嫌矮,竟然可以中鋒入選國家隊,這個「最矮的中鋒」乾淨俐落的身手,現在想起來還是覺得大快人心。

 

 

(裕隆少東嚴凱泰的國手太太陳莉蓮)

 

男子球員裡的「籃球情人」更是不勝枚舉。飛駝隊的洪濬哲、洪濬正兄弟檔,是少年時代我心中的勵志模範,曾看過電視台的專訪,這對為了完成當籃球選手的兄弟,在基隆中正公園的階梯練運球、睡覺時把腳吊高希望拉長身高,讓我稚嫩的心靈感動不已。什麼是逐夢的「態度」?這個才是。在年輕球員身上,還沒看見過。

 

 

(洪濬正)

 

小學六年級,我負責在學校圖書館夾報,我永遠記得,那一年洪濬哲在國手落榜,《民生報》登了一張他手中夾著菸的照片,標題上寫著「竟然連後補也沒有...」,讓少年的我跟著傷心欲絕;那個版樣至今深深印在我腦中,從那時起,就是《民生報》的忠實讀者,然後,長大,像以另一種圓夢的形式,進入這個報社工作。

 

因為洪氏兄弟的緣故,男子隊我是飛駝隊的死忠。程嘉寶、鍾枝萌、李宇啟、李志強...,每一個世代的飛駝隊成員我都愛。但這個軍方的球隊,早早就收了起來,隨著這些人轉隊到了建弘電子、泰瑞戰神,我也轉著他們轉隊。

 

程嘉寶帥得像電影明星、準得像投籃機械;李啟宇的水蛇腰上籃,讓人瘋狂;火爆的鍾枝萌,最有男子氣慨,後來成了教練一樣那麼酷又猛;李志強則是我最後一個崇拜的籃球員,看他打球有股特別的韻律,永遠那麼沈穩、眼神環顧四方,手腕那麼柔軟,之前的復古明星賽,三分球還是飆得嗄嗄叫。

 

 

(鍾枝萌)

 

會進入報社工作,其實也是為了李志強。那時CBA打得火熱,已屆退休年齡的李志強預告了他生涯的最後一個球季,原本在雜誌工作的我,想著能有什麼方法在他退休之前採訪到他,正巧一個小媒體在徵體育記者,如天賜佳機,立即去報考並且如願錄取。一進入這個媒體,便處心機率慫恿編輯做李志強專訪,真讓我達成目標。我只記得,打後衛的他,在場上只有矮小,本人卻好高大(他也有18 4公分 ),和球風一樣,對人斯文客氣、講話輕聲細語,但那天他究竟講了什麼?我一丁點也記不住,只記得他深邃的眼神,瞧得我胡言亂語。

 

 

(李志強)

 

大約在李志強退休後沒幾年,CBA收攤、籃運一年不如一年,是年紀呢?還是環境?我曾經熾熱的籃球夢也漸漸消退。如今再看亞洲盃女籃賽和SBL,猶如再見分手的情人般,心中再興不起當初纏戀時的波瀾。

 

 

arrow
arrow

    楊小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9)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