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金寧三角堡)

在金門遊走,不知不覺就會哼起歌來。

 

對後戒嚴世代、又出生在眷村的我來說,反共復國思想、淨化歌曲和ㄅㄆㄇ一樣是基礎教育,看到阿兵哥、看到坦克砲彈、看到「堅持到底、死裡求生」標語、看到「古寧頭」三個大字,就像按到錢櫃KTV「特殊點歌」的按鈕,忍不住就會激昂高唱軍歌和淨化歌。

 

「一戰古寧頭、再戰大二膽,同仇敵慨,消滅匪黨,光輝的八二三,在前方、在後方,反共復國齊歡唱,勝利在望。」3天金門遊,這首歌反覆在腦海裡響起。

 

(古寧頭戰史館)

 

(馬山觀測所)

 

(小金門勝利門)

 

(小金門勝利門)

 

事實也是,無論走到哪裡,從金門遊客中心開始、小金門湖井頭戰史館、瓊林坑道、馬山觀測所、擎天廳、古寧頭戰史館,解說員無不從古寧頭大戰、大二膽戰役、一直說到八二三砲戰,無役不是以寡敵眾、軍民奮勇浴血退匪的光榮印記(這總讓我想到紅葉棒球隊的奇蹟,早年台灣各方面的「神話」悲愴中都帶著虛偽的陰影,回想起來更加心酸)

 

(金門有兩個世界,一個是地面上、一個是地下,國共對峙時,挖了許多地下通道,為了補給、躲避轟炸、也為了作戰)

(翟山坑道)

 

(小金門九宮坑道。金門砲兵少校退役的林馬騰先生《金門的烽火煙塵》中指出,九宮坑道這個蠟像嚴重失真,當時國軍開挖坑道時,煙硝彌漫、塵土飛揚,洞裡伸手不見五指,只要沒死人就算是「光榮記錄」,人人都是毛巾蒙面、戴上護目鏡,狼狽不堪,沒法這麼威武)

 

(今年才正式對外開放的擎天廳,國軍在花崗岩壁中以炸藥、圓鍬「純手工」打造出來的巨大會議廳,當然,是用人命換來這鬼匠神工)

 

(擎天廳沒有一根鋼筋和樑柱,天花板上天然印漬的圖案,說是隻「回頭虎」)

 

(在太武山下的擎天廳是金防總部,仍嚴格管制,不僅要事先申請,開點參觀的只有2個點,也不亂拍照,我們參觀唯二開放的首屆金防部司令胡伯玉將軍紀念館時,還有阿兵哥站哨監視,她是個女兵哦)

 

有些地方還會播放《國防線上》和軍教紀錄片,解放年代重溫這樣的樣板影片,當然不免覺得滑稽,特別介紹大二膽之役時,為強調政府對國軍弟兄身心全方位照顧,還穿插阿兵哥泡茶、玩壘壘樂的鏡頭,簡直有種「大悶鍋」般的笑點。但從小被灌溉的愛國思想烙得太深,一提到當年戰役的慘烈和金門受的劇創,還是會反射性地眼睛熱熱的;顯見威權統治者施行「洗腦教育」,不是沒有道理的。

 

但回到水頭碼頭,見到為小三通蓋設的旅客中心,來去匆匆的陸客等著上船回廈門,現在的金門,仍然是「反共跳板」,卻是從力阻共軍侵台的崗哨,變成兩岸通航的橋樑。

 

(馬山觀測站,透過望遠鏡清楚看到廈門漁船,天氣清朗時,說是連廈門街上都可以看得一清二楚)

(金寧北山古洋樓,古寧頭大戰時留下的彈孔滿佈)

 

(金門的地雷還未完全清除)

 

歷史,是一個動詞。戰爭,也變成裝飾藝術。

 

金門的海灘,50幾年前是共軍偷襲、砲轟的第一線,也是軍管紅色警戒區,走到哪裡都會撞到海的金門人,卻是不准近海遊玩的。造就今天金門海灘,有種出奇寧謐的氣氛,安靜、潔淨;海攤上一根一根因反登陸戰略考量豎下的軌條磐,戰事遠離後,落日下的剪影,像為拍照者架設的貼心佈景。

 

 

(一根一根的軌條磐,作用是反共軍登陸)

 

從古寧頭戰史館參觀出來,經過慈堤三角堡,海灘上停著一排坦克,砲管對著海、機身腳下襯著一片待宵花的花海。戰爭成歷史的過往雲煙,坦克變成後現代裝飾,但許許多的軍官士兵和人民,或許就葬身在那片小黃花底下,無論後世如何去解讀國共對戰的意義,無庸置疑的是,多少人、多少家庭的死亡和犧牲,才換來現在我們得以「光觀」金門這一片美麗和寧謐。

 

 

(慈堤三角堡)

 

我耳邊響起齊豫天籟般吟唱著《Where have all the flowers gone ?

 

And where have all the soldiers gone?
Long time passing
Where have all the soldiers gone?
Long time ago
Where have all the soldiers gone?
Gone to graveyards, every one
When will they ever learn?
When will they ever learn?

回味一下吧:《Where have all the flowers gone ?》(按綠鍵play)

 

還有最經典的這首《風雨生信心》是蕭麗珠唱的哦

 

 

 

 
arrow
arrow

    楊小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