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突然之間,身邊所有的人都進了戲院看《海角七号》,所有的人中包括:堅持只有高科技電腦特效的影片才值得花錢進戲院的宅男同事,認為看國片根本是一件悲傷的事的嗆辣美眉,休假寧願寫外稿賺錢、飲燒酒乎醉的干物女,《聯合報》還把電影的熱潮上刊了頭版頭,所有的..所有的..所有的人都在談論電影、還是本土電影,這樣的台灣真的很馬拉桑!

雖然,這並不算是我今年看過最感動的國片,但確實是最生動的一部,完全不必熱身或蘊釀,立即就被電影的情節和人物拖了進去,宛如坐上雲宵飛車,不必慢慢反應、立即就會覺得過癮,而這種反射性的欣快感,正是一件事物會讓多數人都會迷上的本質。

 

 

 

終於,等到國片迷到眾生的這一刻。這種心情,還真像《海角》裡那個「要放火把恆春燒了、召回所有年輕人回鄉,重新打造一個自己的恆春」的鎮代;我想這是候孝賢說的:「等這部片子等了十年」的意思,在極端高傲(如蔡明亮)和極端白爛(如吳宗憲)的電影,畫分出小眾和微眾的國片巿場之後,終於出現了黃金交叉點,達到絕大多數台灣人的情感和價值觀的邊際曲線,喚回了這十年來被排除及出走的國片觀眾。

 

昨天在風大雨大的颱風天裡去看這部片,電影院裡的笑聲和掌聲,比戲院外的辛樂克還要放肆。如同導演有點臭屁的自誇:看完這部片子一定會心裡滿滿地,畫面滿滿地、音樂滿滿地、開心滿滿地;昨天走出戲院後,心理確實就像辛樂克把台灣緊緊擁住不放開那麼地滿,但因為太滿溢,所以感動沒辦法立即咀嚼,也許是很多人想看第二遍的原因,而這一切或許全都是導演的詭計也不一定。

 

 

 

 

但所有的行銷和設計,都是電影工業中必要且重要的一環。過去十年,國片兩最大的罩門便是行銷,這或許是資源有限的關係,去年《練習曲》(練習曲,真‧好‧看)靠著口碑回春,甚至帶動台灣騎單車的社會運動,不過嚴格說起來,《練習曲》是半紀錄片、並不算真正的劇情片。

 

今年最有趣的現象是,每部國片上檔時都必用「今年最好看的國片」當文宣,一聽再聽都覺得好笑起來,不過事實上,我今年看過的國片當中,除了《最遙遠的距離》太多矯飾和自我沈溺、沒辦法被擊中之外,確實都有「被電到」,像是《流浪神狗人》(流浪的人有流浪的神保佑)、《九降風》(九降風:it ain’t so)、連《不能說的祕密》都看得舒服。

 

然而,《流浪神狗人》就是敗在行銷宣傳上,一來這片名也許取得太過寫實,很多人「望而生畏」,即便其中許多人物和《海角七号》一樣,有著台灣人獨特的樂天和詼諧,就算悲情也帶著歡笑的吸引力,可是完全未見宣傳,也找不到能排國際大片的發行、院線硬是擠不上去;雖然上映時平均每場賣票率並不差,但沒有能見度、沒有放映的舞台,觀眾連被感動的機會都沒有。

 

《九降風》開始,話題熱了,BLOG上掀了一陣熱潮,監製還是曾志偉,但我真理解,這個演藝圈的大哥大專程來台宣傳,上了電視盡談些家務事,連劇中明明是潛力十足的新生演員也沒帶去曝光;真是行銷大敗筆。但拜這波國片文藝復興熱潮之賜,《九降風》要重新上映,給觀眾第二次去回憶青春和棒球的機會。

 

這一連串前仆後繼的佳片,逐漸將國片巿場加溫,也是讓《海角七号》推上浪頭的力量。馬上跟著上映的《冏男孩》,也有了連動效應。《海角七号》不單是創作出一部引人共鳴的劇本,塑造許像茂伯、鎮代、馬拉桑這些可愛的台灣小人物,意外開發了台灣的觀光內虛(恒春旅遊、夏都飯店、馬拉桑小米酒..),最大的貢獻是讓觀眾重拾對國片的信心、願意買票進戲院、進而一舉帶領國片突破兩千萬小成本的製作格局。

 

有錢,雖然不一定能拍出好片;沒錢,就算拍出好片也沒人知。

因為一部電影,雙眼就充滿著整個對台灣電影巿場綺想的紅色小愛心,或許也是一種自溺,但就是因為這部電影,延遲六十年的情書都能送達,十歲到六十歲、郵差、警察加黑手組成的樂團都能讓人get high,當然不能不讓人去相信:國片真的要馬拉桑啦!

(茂伯真的成了最紅的國寶,官網還幫他製作msn圖案)

(馬拉桑,最能代表這部片子的精神)

 

照片、影片來源: 海角七号電影官方部落格

 
arrow
arrow

    楊小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0) 人氣()